二、赤壁之战的功与过。
赤壁之战从军事上看,是以少胜多的精典,这是无可置疑的。
赤壁之战从诸葛亮的设想——“鼎足之形成矣”来看,也是成功的。从这方面来看,孙、刘两家最大的赢家,最大的受益者。现在的社会都是从这一角度上来歌颂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歌颂周瑜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军事指挥才能。由此一战,刘备改变了亡命天涯的困境,再一次有了荆州这块根据地,然后通过几年的征战,终于占领荆益二州。孙权也巩固了江东的地盘,兵强马壮。从这些方面看,歌颂赤壁之战,无可厚非。
从曹操方面看,曹操是最大的失意者。本来,曹操以为,挟持官渡之战的余威,乘收降刘表儿子刘琮,占领江陵之气势,便想一举剿灭孙权与刘备,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殊不知被孙刘联军一把大火烧得只好“引军北还”。
曹操的个性是轻易不会认输的。赤壁之战之前的官渡之战,袁强曹弱。开战之前,曹操内部动荡不安,大多数人以为曹操必败之疑。开战之后,曹操又面临困境,粮草断绝,兵源无继,荀彧从后方再也运不来一草一粮,一兵一卒,而前方又被袁绍压制在栅栏之中动弹不得。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曹操都能坚持下来,最后战胜袁绍。赤壁之战之后的渭河之战,开战之初,曹操同样处于劣势。马超差一点要了曹操的命,在生命处于危急的状态下,曹操也坚持下来,最后战胜了马超。
从赤壁之战之前之后的官渡之战、渭河之战看赤壁之战,曹操从军事、地势、后勤保障等方面看,都处于绝对优势。军事上看,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地势上看,曹操是顺流而下;后勤保障上看,曹操刚刚占领了刘表的江陵粮草库,军资储备充足,大后方北方基地巩固,完全有能力一举荡平孙、刘联军。为什么孙刘联军一把火就“烧而走也”呢?据我看,曹操不是被完全打败了,而是曹操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一点。
从史料记载分析,曹操不是被火烧走的,而是水土不服,被疾病吓走的。长江中下游两岸血吸虫盛行,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传染起来相当可怕,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差,北方人初来乍到,更不知血吸虫是何物?基于这些,曹操不得不引兵北还,至于说到火攻,对曹操杀伤力是很大,但再大,也不至于威胁到曹操一败涂地的境地。从史料看,曹操撤退是有计划、有准备,从容撤退。
《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江表传》有这样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三国志?武帝纪传》裴松之注《山阳公载记》也有记载:曹操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所及。”
从这两处史料看,威胁曹操的不是火,而是疾病。对于火,孙刘联军放火,时间点没有把握好,刘备后来也这样认为,所以对曹军杀伤力不大。至于曹操自己放火烧船,更显曹操的从容与智慧。曹操自行放火烧船,无疑是有把火烧得更大的用意,为什么要把火烧得更大呢?有两个军事意义。一是迷惑孙刘联军,让孙刘联军误以为曹军大部分已葬身火海;二是滞缓孙刘联军上岸厮杀的进程,让曹军从容撤退,赢得时间。
不管怎样,结局是曹操失败了。这不仅仅是曹操的失意,更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哀。
站在国家、民族的大局上看,我们对赤壁之战又不能不置可否。赤壁之战,滞缓、延迟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从过去到今天,最高原则,最大利益,是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主权高于一切,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是最大的利益。从这一点来看,赤壁之战,不但无功,而且有过。对于这一点,先贤们早有看法。《三国志?张昭传》裴松之注《江表传》作了交代:“权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臣松之以为,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远乎?夫其杨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于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为一,岂有兵连祸接,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矣。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况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哉!然则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裴松之的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果当年孙权能听从张昭的建议,投降曹操,那么就可以结束生灵涂炭、国家分裂的局面。那么张昭的所作所为,尽管不利于孙氏政权,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张昭确是忠诚正直的大臣。可惜,孙权不能顺潮流而动,为了自己的蝇头苟利,逆历史潮流而动,破坏了曹操统一中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blshu.win),BL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