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亲征后,在京主政的是太皇太后主持,这位张太皇太后颇有贤后的风采,跟后面那位祸国殃民的老妖婆比起来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在收到消息后,张太皇太后当机立断,召集群臣议事。此时的张太皇太后面容冷静沉着,可谓是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如果不是女儿身,或许朝廷真应该考虑授予她一个大将军。
一个身穿皂色官袍云鹤补子的官员听到仆人来报,宫里召集群臣议事。
终于还是来了,该如何呢?徐珵面容苦涩,自己虽然早就预料会有此大劫,可无人理会,徒生奈何?
徐珵对仆人唤道:“去吧,把夫人请来。”
仆人应声而下,不一会儿,徐夫人来了,见徐珵面带愁容不由问道:“老爷,可是有甚大事?”
徐珵苦笑了声,道:“刚才宫里来人传唤,怕是我前些日的预料成真了。”
徐夫人有些慌神,“老爷,可有避祸之法?”
“除非南迁,不然我大明朝国祚将亡。”
“万万不可,老爷若在朝廷出此言,必会受千夫所指!”徐夫人急了,一把抓住徐珵的胳膊。
徐珵没有看自己夫人,脸别过去,语气有些低沉,“夫人即刻带上家中细软,回南京娘家去。我若无来信,万万别回京师。”
徐夫人表情有些凄然,固执的抓着徐珵,说什么也不肯走。
徐珵见状也是无奈,正待多劝几句,房外传来声音:“老爷,轿子备好了”
徐珵叹了口气,入宫去了。
宫中此时热闹非凡,除了太皇太后淡定点外,大臣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乱哄哄的,不知道在底下说着些什么,郕王面容哀切,皇后钱氏更是哭哭滴滴。最紧张的,莫过于那些宦官了。话说宦官大多数都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入宫的,文化程度都不算太高,没有什么家国荣辱的观念。一朝天子一朝臣也许谈不上,但是一朝天子一朝太监是铁板钉钉的。如果英宗出了什么事,不管谁当皇帝他们这些掌权太监都讨不了好,去凤阳守陵还是好的,惨的恐怕就得被继任的太监赶去浣洗局给贵人们洗衣裤去了。
张太皇太后见朝堂之上这幅光景,心中大为光火,大喝一声:“肃静!”
朝堂瞬间安静了不少,都眼巴巴的盯着张太皇太后,指望她老人家能拿个主意。
张太皇太后平复了下心境,缓缓说道:“哀家本想在后宫养养花种种草打发时间,不料有这等大事。锦衣卫传来的消息,皇上亲征的大军已然是败了,若不出意外,瓦刺人不久就会兵临城下。诸公都是明大事识大体之人,还是要好好商量出一个章程才是。”
吏部尚书王直站了出来,问道:“不知皇上是否安在?”
话音一落,议论声又起。
是啊,乱成一团,大伙都慌了。皇上的生死才是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兵没有了再招便是,大臣死了也没多大事,三条腿的蛤蟆难找,想当官的人多的是。咳咳。。。其实皇帝死了也无所谓,朱家的生育能力惊人,各路藩王一窝一窝的小王爷世子生下来,朱家皇族的人数已经到了颇为可观的数字,想当皇帝的人跟春运买火车票似了,能从皇宫门口排到天津卫。要是真死了,在场的这位郕王殿下就很有机会。
现在的问题就是,亲爱的皇帝陛下,朱祁镇先生是不是真的死了,万一注销了户口,另立了皇帝,要是有一天他或者回来,那这群大臣估计会被王者归来的朱祁镇含泪剐成一片片的涮着吃。
明朝的大臣都认为社稷为重,君为轻,和国家比起来,一个皇帝实在不算什么,但问题是得有个准消息,死了就开追悼会,活着。。。。再商量。
张太皇太后跟钱皇后肯定的希望皇帝还活着,可大臣们的心思就难说了。这很残酷,但却是事实。
王直的话一出,大臣们各怀心思,默默在心里盘算着。
张太皇太后见朝堂又乱哄哄的,也是很无奈,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等消息了。
门外大汉将军报,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求见。
马顺?他来干什么,这个王振的狗腿子,若不是王振那个阉货怂恿皇上亲征,我们大明朝怎么会败的这么惨。
张太皇太后有些紧张了,她很清楚,马顺带来了消息。
小宦官会意后,宣马顺进殿。
马顺做梦也不会想到,这竟是他第一次踏进这金銮殿,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生会在这画上句点。
马顺跪下行礼后,急忙说道:“皇上还活着,只是….”说着有些为难,好像有难言之处。
这都到什么时候了还卖关子。大臣们都急,拳头握的紧紧的,脚步不自觉的踏出。
张太皇太后也急了,喝道:“有话快说,只是怎么?”
“只是被俘了。”
大殿中顿时炸开了锅,有的痛哭流涕,有的大骂王振,而更多的是主张南迁避祸。
多熟悉的画面啊,三百多年前,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在太原、真定大败宋军。宋钦宗惊慌失措,而大臣们纷纷主张投降,十二月初二,宋钦宗正式投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押着徽钦二帝和赵氏皇子后妃、宫女四百余人北上,北宋灭亡。
对比一下,历史竟然惊人的相似。
喜欢郁郁乎吾从明请大家收藏:(m.blshu.win),BL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