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帝见贺季章跪倒于地,忙起身道:“贺老先生怎么突然行此大礼?快快请起!”
“老臣谢过陛下!”贺季章深深一拜,随即起身,作揖行礼道:“古语有云:
‘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厌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覆露照导,普汜无私;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埒类,赢缩卷舒,沦于不测,终始虚满,转于无原。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这几句话出自《汉书》。他的意思就是说,治国安民也要遵从阴阳之理,依照天地变化之律。道家最重阴阳两气互相调和,并且认为万物皆是存在对立二者。老子《道德经》里有语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老臣以为,李大人所言‘无为’之理便是有理有据,并非胡编乱造之言。
据史书记载,汉朝初年,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成了当时治国的指导思想。但是到了文帝、景帝时期,无为而治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王国势力凌驾朝廷;商人豪强日甚一日,互相争斗不修;地主渐渐兼并农民;匈奴对大汉朝又无止尽地慢侮侵掠。因此,汉武帝并认为‘无为而治’已不再适应经世、朝政的需要了,因为天下渐渐出现了动乱。后来,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条定繁密的刑法与独尊儒术。老臣以为,当时汉武帝定是认为‘无为’之法治国并非像老子所言那般,‘为无为,则无不治’。恰恰相反,汉武帝觉得所谓‘无为’已经不能再为国家带来平顺,故而才会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用孔子‘仁’术,提倡以仁治国。
自古以来,所有文人墨士都是一致认为,老子所昌‘无为’思想,即是什么都不用做,尊从事物自然发展。以汉朝为例,事实证明,以往世人对‘无为’之道或许存有误解。而如今李大人所理解的‘无为’思想乃是说明治国安民也需遵循时代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施用具体的办法来解决事情的矛盾,老臣以为,李大人此番看法甚是合理。
老臣斗胆举例说明此思想!
譬如,时至盛夏,农民为保粟米,需先修河固坝,故可防止洪荒。米粟与河坝,看似毫不相干,但又却有联系,如不修建河坝,农民自然无收。再如,如果此时城中起火,如若顺其自然,其势必然越烧越旺,一发不可收拾。这便需要我们号召群众,同心协力,趁火势不大之前,一举将其扑灭,如此方能保护周边农户不被烧毁。
如此,老臣以为,李大人所昌‘无为’分为‘无’与‘为’两道而解,乃是极其具有道理。治国者应当先从于‘无’,即:不以强权欺压百姓,施仁于民。不予重赋,清廉政策。不偏不私,待人公正。不以扰民,允民自主之权。而后再从于‘为’,即:治世之人,当主动行起为民分忧之事,解世人之困苦艰难。治世者应该寻找处理世事最好的办法来替百姓解决难题,并教育和引导世人行正确之事,端正自心,强健体格,使众人误入歧途。”
“嗯……,贺老先生所言,甚是有理!”唐皇面露喜色夸奖道。
这时,李林甫用自己那种意味深长的眼观看了杨国忠一眼。杨国忠也瞟了李林甫一眼,然后轻轻扭头看了看李太白与贺季章。
虽然,杨国忠与李林甫多年敌对,且向来都是争斗不休,但是此刻,他们似乎有了共同需要对付的人,那便是新入朝臣李太白。他们俩都知道,以李太白那种孤傲且狂妄自大的性格,一旦让他得势,更会无法无天,不把任何一个人放在眼里。毕竟,他此时才刚刚入朝为官便敢得罪两位一品大员还有其他众多朝臣,假如现在赞同了他的观点,日后他更会被皇上赏识,定是会更加嚣张不近人情。
杨国忠身后的一位文臣看出了杨国忠的这种心思,便急忙侧身出来对着唐皇行礼道:“启禀陛下,臣以为,事当为事,国当为国,二者且勿相提并论!”此人说完这句话并没有接着往下说,向是有意等待唐皇允准。
唐皇见又有大臣出来发表意见,笑道:“噢……?既然如此,爱卿不妨细细说来!”
“谢陛下!
春秋贤达管仲曾经有言:‘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此话可以说明,治理得好的天下,百姓常常富裕昌盛,而不太平的天下,百姓一定会是非常贫穷。天下之大治,即是使百姓安心生产,民富国亦富;国家动乱,田园荒芜,国库耗散,民穷国亦穷。此话足以说明,欲使朝廷富裕,百姓富裕,必须使国家稳定而有秩序,如此便能使得天下太平,想让天下太平,必定要让百姓富裕起来。如今我大唐天下,百姓富裕,国库充沛,具臣查实,去年余粮仍存八万五千三百余石,如此多的粮食,即使今年朝廷不往民间征税,定也耗它不完。如今百姓家中陈谷满仓,说明百姓富裕。人能吃穿不愁,不知还会有何可忧?我大唐能够达到如此富裕昌盛,乃是陛下之功劳,足见陛下治世之英明贤才,乃非前世之君可比也……”
此人说完自己的观点便行礼退回原位。
唐明皇帝听了这名文臣的辩论,似乎
喜欢断臂行辕请大家收藏:(m.blshu.win),BL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