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您觉得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误差会太大,而无法信服的话,那么请您拿出这么些年的生活经验与储备知识,仔细思考一下,您会发现一个可畏的真相。
我们生存着的这个大系统、这个世界,看似变化莫测,古人也认为“天命靡常”,但实际上是有一股力量在维持着平衡,保证大系统能稳定地持续运行的。人们常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恰恰证明了,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有起有伏,但却确实保证了平衡,所以人们才说“历史总在不断重演”。
历史真的极其相似,《孟子·离娄章句下》就说到——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夭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大舜和文王这两个相距千年的贤君,人生经历却如此相似。就像某种力量知道,盛极必衰,但又不能过久地衰败下去,于是在合适的时间又孕育出一个能使衰转盛的人物。
人类很复杂,一纯不敢妄言,只是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我们认为人类是从古猿逐步进化过来的,每个个体都不一样,但很多事情已经超出现在科学的认知范围了,面对舜和文王这种相似的例子,不知道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大系统以外的力量默许了某些人得以挽救局势的因素,同理也赋予了某些人败坏局势的因素,通过这些人的交替作为来达到平衡呢?
我们生存的世界(广义)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不管是否有一种力量在维持平衡,也不论有没有磁场在影响着每一个生物,一纯确定的是:这个世界有一条不变的运行准则——中庸!
中庸,是《论语》中出现的名词,它指的是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大道,并非是现代人曲解的不作为、平庸、左右摇摆。
大到全世界(狭义)历史层面,中国历史上艺术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西方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西方终于迎来了文化复兴,而中国却闭关锁国。
这是不是一种动态平衡?
往下一点,到华夏历史层面,历史曲线是起伏明显的,先秦渐渐起步,至汉唐犹为兴盛,从宋到清一路往下走,至现代又稍稍向上。
这是不是一种动态平衡?
到一个朝代的层面,以唐朝为例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高宗的永徽之治处于上升期,之后武则天以周代唐,至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到达顶点,由盛转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有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稍稍向上,最终朱温篡唐,唐朝气数已尽,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这是不是一种动态平衡?
缩小到个人层面,以唐玄宗为例子,早年间,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发展了唐朝政权,又任用了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这是不是一种动态平衡?
一纯再缩小一层,到个人的学识储备层面,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青年时广泛学习,解释问题的时候很详细,大量积累以后,化繁为简,直接点出重点,大道至简。
这是不是一种动态平衡?
我们从大观到细节全部分析了一遍,您已经发现了,无论哪个层面,宏观全阶段,您都能绘成一条曲线,高处与低处一抵消,那就是一条直线了,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这个世界就是靠着平衡来维持的,所以中庸之道恰恰正是这个世界的原则,一条永恒不变的原则。
至此一纯实在对孔夫子敬佩得五体投地,他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人啊,居然靠一己之力悟到了世界的定律,对此还特别透彻:“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最高境界的德,只可惜长期以来鲜少有人能做到了!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探寻这个世界,虽然此刻的我还有很多看不到的方面,但我十分开心,我应该是完全理解了中庸之道,或许也真的站在孔子的肩膀上窥见了世界的定律。
作者有话要说:
谨以此文纪念一次有意义的思考
2017.06.12
第42章 后记
至此,《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要修改进度成“完结”了,感谢看过本文的所有看官,特别感谢读者“。”与“131415”的支持!
其实,我在写《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这个栏目之初,已经读完了第一次《论语》,想着写点心得感悟。原本预计会把全书写完,但是不知何时起,我的心得竟趋于传道了,我很是心惊!万幸的是,近日结识到一位良师,他点醒了我,也给了我很多学习上的指导。
老师告诫我:“你还处于吸取知识的阶段,而不是输出的阶段。”他建议我停止《小屁孩问道孔夫子》的写作。
我自己也很认同,在写作的过程中总感觉有很多地方不到位,无论是立意、理解还是写作本身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这里也请看官见谅!
老师点明这和自定境界以及语言体系有直接关系,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将开始重新构
喜欢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请大家收藏:(m.blshu.win),BL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