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三天时间,陶勋就将杜恪的第三篇论文翻译好,然后拿着论文径直去了化学物理学报编辑部。
“老陶来了,可是杜恪的第三篇论文出来了?”编辑部的一名编委,一眼看到陶勋,就赶忙询问道,这几天大家都在等杜恪的论文。
被这名编委一喊,顿时不算宽敞的编辑部里,所有编委都得到了消息。
审理化学方向的编委倒是不怎么激动,但是审理物理方向编委,全都聚集了过来:“陶教授,论文在哪呢,快给我看看,前两篇论文把我兴趣勾起来,一连在家里面设想了好几天,也没想出来到底如何电子流与质子流分离,并且还能保持聚集态的稳定。”
“纸质论文就一篇,邮箱我发给了朱来军,你们要的话让朱来军给你们转发。”
“赶紧转发啊小朱。”
“好的,我这就转发。”朱来军是编委中资历最浅的,主要负责整理来投稿的论文,把各个方向的论文分发到真正的审理编委邮箱中。
接下来十几分钟时间里,各个编委都在自己电脑前,认真的阅读杜恪的第三篇论文电子流中力的相互作用如何维持平衡。陶勋闲着无事,蹭了一台电脑,看起来新闻。没等他看完一篇热点,就被人猛地拍了肩膀:“陶勋,你有杜恪联系方式吧,赶紧给他打电话,把他喊过来。”
“啊,陈院长,您怎么过来了。”陶教授赶忙站起来。
来人是化学物理学报执行副主编陈旸,华夏科技大学少年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百人计划学者。
“我是执行副主编,我过来不是正常的吗,陶勋,你来的时候我就听到了,刚把杜恪的论文看了,很有意思,想跟他当面讨论一下。”陈旸说道。
“好的,陈院长,我这就给杜恪打电话。”
陶勋很快打完电话,正好杜恪也不忙,就答应尽快赶过来。陶勋又让一位工作人员,赶去夏科大门口接杜恪,最近门岗查得严,一般车辆人员不给进入。
等待的过程中,几位审理物理方向的编委,围在陈旸周围,热烈的讨论起来。
“电子流的设想很有意思,而且前进广阔,之前我一直诟病的地方在于,这就好像把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一样,确实氢气氧气都是重要能源,但是能量守恒,电解的能量怎么来。所以总感觉是脱离裤子放屁一样,但是现在,看完这篇论文,我明白了。”
“老邓,你明白啥了?”
“陶勋不是说杜恪有计划进入电池行业吗,我刚才忽然就想到,如何把电子流理论应用到电池领域,是不是就完美解决了能量守恒问题?充电、放电,这不就是电池的工作原理吗,如果真弄出电子流电池,按照这个设想的结果,恐怕锂电池要作古了。”
“老邓的想法有道理,但是你考虑过没有,制约电子流的条件太多,如何稳定维持恐怕就是巨大难题。”
“有困哪就克服,杜恪的力学平衡没出来,我们怕是连电子流都觉得是空想,现在呢,这篇论文一出,电子流就不是设想而是事实了。”
“你们想过没有,若是电子流理论真的实际应用出来,杜恪的成就,怕是不比曹原差了吧?”一名编委忽然说道,这话迅速引起大家的一阵躁动。
不少编委,包括审理化学方向的编委,都参与进来,想要反驳。
要知道,曹原可是夏科大新生代科研领军人物,也是夏科大老师们心目中的骄傲。这位天才14岁考进夏科大少年班,18岁进入麻省理工读博,22岁时在自然发表论文,研究成果魔角石墨烯甚至登上自然封面。很多人都相信,等曹原成长起来,获得诺贝尔奖也并非不可能。
“跟曹原比……这个……”一名编委反驳的话说出口,忽然又咽进肚子里。
然后就是一阵沉默。
因为在座各位都是学术圈的成功人士,要么是夏科大的教授,要么是年轻有为的潜力学者,眼光自然不能说差。曹原发现赋予石墨烯超导能力的“魔角”,开启了非常规的超导材料研究,并且四次在自然发表论文,足以证明曹原的研究成果价值非凡。
然而杜恪的论文确实很单薄,比起科技前沿的石墨烯超导,这个电子流理论就像是水变氢一样,显得有点陈旧过时。
但是一旦实现的话,电子流理论代表的,同样是一片广阔的新能源领域,比起石墨烯超导代表的新能源,甚至可以说更加广阔。而且最关键的是,魔角石墨烯从绝缘体到超导体的转变,需要在零下271摄氏度条件下,远没有商业化可能性,只是开启了超导研究方向的另一扇大门。
让人们了解到,原来不一定要从化合物中寻找超导材料,还能从其它方面去寻找。
这时候陈旸主编笑道:“都沉默干什么,室温超导一时半会研究不出来,电子流电池,看样子也一时半会研究不出来,未来是什么样子,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对吧。等杜恪来了,我们一起问问他,或许以后我们还能在这方面有所合作,共同研究电子流。”
任何一门科研理论,都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完成。
就拿曹原发现的魔角石墨烯来说,他前面刚发表两篇自然论文,后面就有不少人跟着发表了好几篇关于石墨烯的自然论文。杜恪的电子流理论,也推开一扇大门,在座各位都是第一时间接触这个新理论,回去多思考思考,写两篇普通i期刊不是没可能。
至于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
喜欢穿梭奇幻的科技大亨请大家收藏:(m.blshu.win),BL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