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要打蓟州,这个他是不信的。历史上的皇太极,在入塞后势如破竹的情况下都不敢攻打袁崇焕防守的蓟州城,如今他在遵化战役中损失颇大,应该比历史上更为谨慎才对。更何况他身后还有赵率教的几千兵马,他怎么敢攻蓟州?
那是他要准备潜越蓟州了?历史上他之所以敢潜越蓟州,是因为出塞的路安枕无忧,从蓟州到长城一线都没有能阻挡他的部队,而他越过蓟州以后唯一在他身后有战斗力的袁崇焕部又势必得跑到北京去勤王,所以他丝毫不用担心回家的路。但是如今石门寨有赵率教的几千关宁军在,他还敢吗?要知道在历史上,他在遵化也只留了八百军队,要是这次也一样,那么赵率教重新夺回遵化易如反掌。
难道因为受到了接连的打击,他比历史上更加激进了吗?
不对,一定不是这样的。他只会更加谨慎,比历史上更加谨慎!
秦书淮细细地看着地图,忽然想到了什么,重重地点了点地图上的“石门寨”,说道,“黄台吉取蓟州是假,要拿石门寨才是真的!”
孙承宗和崇祯互相对视了一眼,都有点不明所以。
孙承宗道,“小友,这老夫倒是不明白了。黄台吉既然要取石门寨,只要围着打便是了。石门寨现在是座孤城,黄台吉又何需大费周章地先去蓟州城呢?”
秦书淮道,“石门寨我去过,那里的城防还是比较坚固的,守城的又是精锐的关宁军,又有大将赵率教指挥,黄台吉要想攻下石门寨势必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之前黄台吉已经损失了四千主力,此刻他必然更加谨慎,能不攻坚城尽量不攻。所以,他想把赵将军引出来再打!”
孙承宗和崇祯都瞬间恍然大悟。
孙承宗又凝视了一会地图,说道,“若是赵将军中计,以为建奴主力已经到了蓟州,那么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发兵前往救援蓟州,另一条是发兵重新夺回遵化等要地。书淮小友,你认为他会怎么做?”
秦书淮道,“无论他怎么做,只要他出城就危险了。对了,赵将军目前手上有多少人马?”
孙承宗说道,“何可纲抵达石门寨后,又给他留了一部分,目前手上大概有七千人左右。”
秦书淮想了想,又道,“七千人马,若是守城,建奴必定需付出不小代价。但若是出城,建奴只需五千骑兵便能彻底将其击溃。这些骑兵,现在很可能就埋伏在石门寨附近,赵将军一出城必遭伏击。”
崇祯和孙承宗的神情越发的严峻,那可是七千精锐的关宁军,要是损失殆尽,影响不可估量。
先前他们以为建奴一定会先围石门寨,以赵率教的能力,守住石门寨几天不是问题。到时候无论是袁崇焕的关宁军,还是大同的满桂军或是宣府的侯世禄都可以去救,围绕石门寨朝廷可以大做文章。孙承宗之前的准备,也是依据这个思路来的。
崇祯问道,“秦兄,那你认为赵将军会中计吗?”
秦书淮道,“赵将军为人精明,为将谨慎,臣以为他未必会中计。除非袁督师调令他去增援蓟州,否则他断不会贸然出城。不过在臣看来,袁督师应该不会调他增援蓟州。”
他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很简单,袁崇焕在历史上是个性格比较自负的人。他防守坚城的经验极为丰富,曾屡次挫败后金的攻城,早已建立起了深厚的自信。如果他担心自己手上的这些关宁军抵挡不了建奴的攻城,就不会把原驻守在蓟州的各路杂牌军遣到外边去了。
所以袁崇焕肯定不会让赵率教去救援蓟州,而赵率教这么精明的人,也绝对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跑出城外去收复什么遵化城。
崇祯和孙承宗听完他这番话,心里稍稍轻松了一些。
孙承宗又道,“那么如此一来,建奴的算盘岂不是要落空?”
秦书淮冷笑道,“黄台吉乃是狡诈之人,他的算盘可不会轻易落空。对他而言,如果能把赵将军引出城外固然是好,但即便赵将军不中计,他在石门寨一带留下这五六千骑兵,也是极为保险的策略。一方面有这些骑兵在,赵将军的七千兵马是不能动了。另一方面,这些骑兵可以帮他守住回家的路,左右他都不损失。只能说,他比以前更加谨慎了。”
一边说,一边却已经在心里打起了这些骑兵的主意,隐隐觉得好像一块肥肉正在形成。只是当下还来不及算计,便先把他抛到了一边。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皇太极是不是打算像历史上一样潜越蓟州。就算没有那六七千骑兵(姑且算它六七千,具体还得等之后的塘报才能知道),他还有两万三四千的精锐,外加三万多厮卒,共计近六万大军,他要想潜越蓟州,来到京师附近大肆劫掠一番,也是完全做的到的。
不过他既然要引赵率教出来,可能还会在蓟州城外晃荡一阵,确定赵率教不中计后才会做下一步行动。
所以,自己是完全有时间跑去蓟州城提醒袁崇焕建奴可能要潜越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袁大督师是要刻意纵敌,还是真心抗敌?如果历史上他让皇太极潜越只是失误,那么自己很可能可以弥补他的失误。但如果他真的是刻意纵敌,那么自己再怎么做都无济于事。
孙承宗听完秦书淮的话,又沉吟了一会,问道,“小友,那以你的预料,建奴下一步当会如何行动?我们又当如何应对?”
秦书淮一语惊人。
喜欢东厂督公请大家收藏:(m.blshu.win),BL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