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枭雄一般的人物,在康平之乱中看到了崛起的机会,遂选择留在北方继续收拢镇北军残部和地方上幸存的抵抗势力,名义上是为了寻机乱敌後方,实则却是藉此拥兵自重。因他所谓的「乱敌後方」不过是偶尔偷袭北雁的小股部队,又有地利之势,北雁方面自也不怎麽在意这些「散兵游勇」,而是将战略重点放在了阻挠己方进军的卫平军身上。
只是随着战争旷时日久,北雁方面的补给渐渐不支,朝中也渐渐有了反对的声音,整体形势遂渐渐开始往大昭一方倾斜。高如松知道情况已不容自己继续混水/gt;鱼下去,这才以镇北军之名与朝廷联系,称欲与卫平军一同夹击北雁光复河山,请朝廷赐大将军之位以正其名。
高如松说得冠冕堂皇,实则却是以此为挟制,迫使朝廷认可他拥兵自重的行为。朝中虽对此多有非议,却因情势所逼而只得从其所请。卫平与「镇北」二军南北夹击之势因而得成,让大昭与北雁之间的战局就此扭转,最终成功克复全境、将北雁彻底逐出了关外。
可战事已平,放出去的军权却不是那麽容易就能收回来的──这也是太子病逝後、楼明光等重臣力主拥萧琰为储的原因。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若换了其他皇子即位,这位昭王殿下会在乱事平後心甘情愿地交出手中掌握着的卫平军。在此情况下,与其留下这种显而易见的祸患,还不如直接让各方面也都相当出色的萧琰即位,也好让大昭免於无谓的兵祸。
但这样的处置方式,自然是没可能用在高如松身上的。
高如松是有野心的人,虽因时势所趋不得不重新归附於大昭,却没有交出兵权的打算。自隆兴元年克复全境之後,他就以北疆不宁为由停留边关拒不还朝,对朝廷整顿镇北军的命令也一概视若无睹,所差的,也就只是不曾高举反旗自立为王而已。
康平之乱持续了十年,连年的战祸让整个大昭元气大伤,北雁又依然在旁虎视眈眈,萧琰虽清楚高如松是一颗不得不除的毒瘤,却也不能冒着让大昭重启兵祸的危险加以诛除。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迎高如松之妹高崇华为妃,在缓和双方关系的同时给高如松抛下了一颗诱饵,让对方因为眼前的「可能x」而放弃兴兵自立的想法,转而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身的野心。
lt;t;
(qu;,;}
lt;y;
喜欢麟儿(重生,父子年上)请大家收藏:(m.blshu.win),BL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